这类天,清华大学刘瑜教授的一个演讲《不确定的年代,教育的价值》刷爆了朋友圈,
而她作为一个妈妈的座右铭是:要坚信我们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!
教育大家看得开,看得淡,不要搞那样残酷,是让大家待在原地,教大家认命吗?
01
你敢让孩子普通吗? 说实话,刘瑜教授这段演讲我看了两遍,依旧没得出:“你们就认命吧,孩子终将普通”如此的结论。 刘教授的原话是:一个社会哪有那样多成功人士?那样多马云、那样多朗朗、那样多姚明?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。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,她说:要坚信我们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。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妈妈的座右铭。 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,我一定也会偷着乐,但到现在为止,我那个朋友是对的,我女儿正在来势汹汹地成为一个普通人。这段话是一个妈妈对于自己孩子教育的考虑,它的最后指向,刘瑜教授表达的意思非常了解: 大家都想让我们的孩子不普通,但假如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,你能同意吗?这是教育的失败吗? 一个清华大学教授,和一个普通的妈妈,可能对孩子成功的概念不同,但面对孩子失败这件事,面临的境况是一样的。 在今天,996、内卷化如此的名词铺天盖地,每一个人都想着努力一点,往前一点,这是这个年代的成功密码,
但这个成功密码的隐含假设是:只许成功、不许失败!
至少这种想法,要比“恨不能孩子一出生就得出人头地”更现实!
02
你敢让孩子“另辟蹊径”吗? 刘教授的演讲援引了硅谷投资家彼得·蒂尔《从0到1》这本书的一个原理,她说: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。要从角逐中胜出,你要做1,不要去做10001。你去做10001,一定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,由于你前面已经有10000人了。接着她说了自己孩子的一件事:
我先生过去跟我商量,需不需要让孩子学弹钢琴。我就说,不要,你想想看,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,咱们楼上楼下就有四五家,在这样的情况下学钢琴,要想出类拔萃,这不是自取灭亡吗?咱们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。
对于这段话,有人反驳:当“众人皆苦”的时候,“不从众”就是对的吗? 以高考考试为例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有几个家庭有底气“不从众”,不去做10000,去做1。 清华教授的女儿有勇气让孩子做1,但普通家庭的爸爸妈妈来讲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更安全。
一句话,普通家庭没让孩子冒险的资本、能力和家底。
今天的爸爸妈妈是非常累,但爸爸妈妈的这类累,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,是需要的,而且有尤为重要的意义。
03
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,别忽略孩子进步自我 作为一个教育者,刘瑜教授的演讲,还是非常有养分的, 当下教育常见告诉孩子,不努力就没资源和机会,以至于家庭、学校盲目焦虑,过分给孩子施压。 她提醒爸爸妈妈,在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时,不要忽略孩子进步自我,他们找到喜欢的事,认清自己是哪个,想去什么地方…… 这并无需有优越的背景,也无需寄期望于更多的公平选择,但确实需要爸爸妈妈有勇气, 也需要爸爸妈妈提高我们的心理能力,平复焦虑,提升觉察,把目光从孩子的成绩,扩展到孩子整个人身上。 刘教授给了爸爸妈妈一些新鲜空气,让大家看到“军备竞赛”以外的另一种考虑,这本身就很有意义。 毕竟大家看到那样多孩子在重压之下把自己推向绝境……由于打破学校玻璃就跳楼,由于被怀疑小孩子早恋就跳河,由于一个实验失败就自杀,这类悲剧本身就值得大家考虑。
听了刘瑜的讲演让人心安,她接地气的教育理念是回归知识的理性考虑,我赞赏她的几个核心看法:
1.不指望把小草培培养大树,但要让小草成为美好的小草; 2.发挥并尊重孩子的潜能特征,尊重孩子的内心选择,甚至可以独辟蹊径进步; 3.接纳自己,也接纳失败,不要在死胡同里坚忍不拔; 4.以超常的努力在高IQ者群体中奋斗,未必是一种明智之选,应该选择合适我们的环境与生活。
同意孩子做一个普通的孩子,并不等于舍弃孩子, 恰恰是为了给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空间, 对孩子需要简单一些,让孩子看见自己,也看见世界,可以“自在”收获我们的专长和生命力,这才是真的的爱。
来源:教育致力于为0~15岁儿童塑造前沿、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,通过解析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、跟进教育部政策,为父母提供有官方报价值和意义的内容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